处暑三忌嘴、到老不后悔:养生饮食指南
8月23日将迎来处暑节气。“处”字在古汉语中有“终止”、“躲藏”之意,而“暑”则指炎热。因此,“处暑”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“炎热到此为止”或“暑气至此而止藏”。处暑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即将过去,暑热之气逐渐消退,凉爽的秋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。
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如炎夏活跃,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。进入9月,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少雨期,但华西地区秋雨偏多,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。北方的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区雨季结束。
民间谚语说“处暑三忌嘴、到老不后悔”,这与处暑的天气变化有很大关系。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,此时昼夜温差增大,白天可能还有余暑,但早晚寒气渐生;气候逐渐干燥,“秋燥”开始显现。这种天气变化导致人体状态调整——脾胃对寒冷的耐受度下降,体内津液易被燥邪消耗,消化功能还没完全适应转凉的气候。因此,饮食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首先,避免寒凉性的食物。尽管白天可能仍有暑热,但早晚温差明显增大,天气也在慢慢转凉。这时应避免食用冰镇饮料和寒凉性瓜果,这些“寒气”会刺激脾胃,导致体内阳气升发受阻,出现腹痛、食欲不振、腹泻等问题。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,长期贪凉还可能埋下慢性肠胃病的隐患。建议多吃一些滋养脾胃的食物,如小米、南瓜、山药、红薯、红枣、燕麦等。推荐食谱:小米南瓜粥。具体做法:将300克南瓜去皮切片,与100克小米一起清洗干净,倒入电饭煲中,加入1500毫升水,按煮粥键,等待30分钟即可。
其次,避免辛辣燥热食物。进入处暑后,气候逐渐干燥,身体容易出现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、便秘、皮肤干燥等“秋燥”症状。辣椒、花椒、生姜、大蒜等辛辣燥热食物会进一步消耗体内津液,加重燥邪影响,可能引发上火、口腔溃疡、干咳等不适情况。建议多吃一些梨、银耳、百合等滋阴润燥的食物。推荐食谱:银耳红枣羹。具体做法:将银耳冷水泡1小时左右,去除黄色根部,撕成小片,与红枣一起放入锅中,加入银耳量4-5倍的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左右,不断搅拌,再煮20分钟,放入一把冰糖,搅拌几分钟即可。处暑三忌嘴、到老不后悔:养生饮食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