领导干部带头开短会 讲短话:让基层告别“踮脚竞赛”
日前,一篇评论文章《让基层告别“踮脚竞赛”》指出,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,亟需破除非理性的集体内耗,让干部从“踮脚竞赛”中解脱出来。
考核评价是基层治理的隐形杠杆,指挥棒指向哪里,资源和力量就流向哪里。当基层干部不再为“留痕”而奔忙,便能专注“留心”;不再为“迎检”而焦虑,便能专注“迎需”。
在剧场里,若是前排有人站起来,后排就会跟着踮脚,原本坐着都能看清,最终演变成人人站到凳子上,费力却无益。基层治理中也有类似现象:看到别人开会布置,便担心自己态度不够;看到别人台账成册,便唯恐准备不足;看到别人层层加码,便跟着步步加高。文件越印越厚、会议越开越长、迎检资料越做越精美,干部忙得像陀螺,群众却难得实惠。
这种“别人站、我也站”的心理,正是困扰基层减负工作的“剧场效应”。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,亟需破除这种非理性的集体内耗,让干部回归服务群众的初心本位。“剧场效应”的发生,是一种“集体保险”心理的自然外化:在责任边界模糊、评价标准多元、问责压力传导不均的情境里,个体往往以多做一点对冲未知风险,用跟着大家替代独自承担。当这种心理在科层体系中层层放大,“加码”便从偶发动作演变为默认选项,最终形成人人受累却无人受益的内卷格局。
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之间出现了缝隙:规则不够透明、节奏难以预期、考核过度倚重可见痕迹,导致基层在不确定中被迫用过度准备换取安全感。破解之道在于把不确定变成可预期。制度的价值不仅在于发布禁令,更在于提供稳定预期。当年度发文只减不增、会议计划刚性约束、督查检查严格管控,基层干部便无需凭猜测行事,也无需靠“加凳子”自保。规则一旦透明,注意力便会从“如何不被问责”转向“怎样更好服务”,治理重心随之回到群众需求。领导干部带头开短会 讲短话:让基层告别“踮脚竞赛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