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显现 资金涌向股市和基金
银行利率持续走低,居民存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开银行账户,转向股市和基金市场。最新金融数据显示,今年7月,居民存款减少1.11万亿元,同比多减7800亿元;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2.14万亿元,同比多增1.39万亿元。这种被称为“存款搬家”的现象在7月达到近十年同期最大规模。
资金通过银证转账、购买基金等方式,从低收益的银行存款向资本市场转移。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包括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、保险公司保费暂存、基金公司资金等。7月A股表现亮眼:沪指累计上涨3.74%,深证成指涨5.20%,创业板指大涨8.14%。沪深两市成交额分别突破15.6万亿和21.4万亿元,创下年内新高。资金与行情相互促进,形成正向循环。
货币供应量方面,7月M2增速回升至8.8%,超出市场预期;M1增速升至5.6%,连续三个月改善。M1与Mbnb2的剪刀差收窄至-3.2%,表明资金活化程度提升。企业和居民更倾向于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,用于投资或消费。
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是推动资金外流的核心因素。国有大行三年间七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,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三年期定存利率仅1.25%,五年期利率1.3%,一年期定存跌破1%至0.95%。与此同时,股市“慢牛”行情逐步显现。8月15日,上证指数收涨0.83%,深证成指涨1.65%,沪深两市成交额达2.24万亿元,连续三日突破两万亿关口实时热点。超4600只个股上涨,券商板块大涨3.7%,净流入87.54亿元。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也功不可没,监管层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、优化交易制度,为市场注入信心。
展望未来,居民存款流向资本市场的潜力巨大。2025年将有约105万亿元的存量定期存款到期。即使只有一小部分转向股市、债市等金融资产,也将为资本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。开源证券的研究测算显示,预计2025-2030年每年流入理财、基金的资金规模各达2-3万亿元。这些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两部分:一是2022-2023年形成的9.21万亿元“超额储蓄”陆续到期;二是居民增量金融资产的再配置。兴业证券的研究指出,当前居民存款与股票总市值之比仍位于1.8的历史高位,意味着增量资金入市方兴未艾。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显现 资金涌向股市和基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