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青年摄影师生日送自己一对公厕 展陈日常生活里那些“戏剧瞬间”
如果你最近恰好路过静安寺,不妨顺道走进华侨大厦二楼,借用一下那里的厕所,然后收获一段特别的如厕体验:走进厕所,浓烈的橙色或绿色块撞入视野,感应灯“啪”地亮起,一束追光打在厕间墙上,几只流浪猫被闪光灯惊扰,眼神惊惧,却定格成戏剧性的一瞬。
当大多数人还在为生日寻找一份值得纪念的礼物时,青年摄影师灯灯选择在自己26岁生日这一天,把一对厕所作为礼物送给自己。7月29日,他在上海市中心地标性建筑华侨大厦内,举办了一场极具实验性的摄影展。展览空间并不是传统的画廊、美术馆,而是二楼的厕所。因为他认为这种来去匆匆的公共场所,正与自己在作品中探寻“日常与荒诞”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。
开办在公共厕所的摄影展
自上月底起,华侨大厦二楼厕所已经被改造为一处摄影展览空间,并吸引一些市民游客前来打卡。
“一直以来只见过在展馆洗手间一角偶尔摆放作品的,而整个厕所被打造成展厅的,这还是第一次见。”有市民在社交媒体上这样感叹。
“上海的精神状态太超前了,连厕所都能办展览。”另一位市民则忍不住调侃。
记者看到,展出的照片被贴在洗手池上方、小便池的旁边或是隔间的墙上,这些照片有路边的流浪猫、老树树干上的昆虫,抑或是两位老友在小树林里的合影。这些影像并不追求传统意义的“完美构图”,而更像是一种“私人笔记”。
事实正是如此。“筹备这个展览的起因是7月29号是我生日,我决定送自己一个礼物——一对儿厕所。”策展人灯灯对记者说。
当代艺术从不缺乏“厕所灵感”。早在1917年,马塞尔·杜尚就将一只普通男用小便池命名为《泉》,递交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展览,这一事件被看作现代艺术史的里程碑。此后,不少先锋艺术家也选择以厕所为载体,表达他们的观念与诉求。而灯灯,则赋予这一空间属于他自己的理由。
“厕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公共空间,所有人都可能随时进入,但往往只是‘来去匆匆’。”灯灯认为这正与他的艺术创作理念契合:关注日常生活的失意与荒诞,“我在想,能不能赋予厕所更多可能性,让大家在最日常的行为中,突然被一张照片点亮?”
几年前,灯灯在厦门记录下这样一个瞬间:在食客们热闹用餐的桌子下方,一群流浪猫静静匍匐在地板上,耐心等待着骨头或残羹掉落。若不是低下头仔细观察,人们几乎难以察觉它们的存在。“我用闪光灯按下快门,在那一瞬间闯入了它们的生活实时热点,并留下了证据。”灯灯回忆道。
这个场景,如今在展览中被巧妙复刻。当观众走进华侨大厦二楼的男厕所时,感应灯骤然亮起,墙角的一幅照片瞬间被照亮,仿佛再次重演了闪光灯闪现的那一刻,将猫的惊惶与偶然的邂逅定格成戏剧般的画面。